|
10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同一时期温州市双屿小学的竞争对手们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进,所以做项目要抢在所有人之前。温州市双屿小学,位于温州市双屿街道牛岭村桥下中路6号,法定代表人为李造就,经营范围为: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https://www.wzsyxx.net
成长标准值得参考
钱报友:儿童成长本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可言,只有根据儿童自身特点安排教育内容才是科学的,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但是,在现中,儿童教育早已被应试教育冲击得七零八落,过度教育现象比比皆是,这当然是纯粹的揠苗助长,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们齐心协力为孩子划定拔高的起跑线,培养天才的意志和决心真的都很坚决。早教班便油然而生,幼儿园小学化也成为常态。教育部此时公布儿童《成长标准》,对转变一些家长幼儿园教师的意识应该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成长标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好好研读,每一所幼儿园都应该重新设定教育目标修正教育计划。
@谜思夏:这是作为参考的标准吧,具体施起来要因人而异。
@妈妈咪丫:我觉得这个比让他们认字、背唐诗、学英语有用多了。
标准别成紧箍咒
@李行勤:感觉这是根据大人想法要求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还定个标准,这和标准答案一样,让人觉得很别扭,个人觉得应该根据孩子的天性来成长吧。
@1984:按这标准,全那是有多少弱智儿童啊!
@种田的农民比较辛苦:崩溃了,我女儿7岁了不知道体谅父母。
@为谁强悍:貌似我国6岁以下的国民很多啊,说明还年轻
@疾控医生武南:把娃当木头咧,做家具呢!一个娃一个样,才是生命!
钱报友敌红桃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本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都是独一二的个体,因此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也是不相同的,没有统一的标准非得遵循。要我说,符合孩子的个体发展,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好教育,而不是不计后果的拔苗助长式的摧残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但打乱了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也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噩梦般的童年。儿童成长指南如此详细地公布了学前孩子的种种发展标准,表面上是想对学龄前孩子减负,而际上是给这些孩子戴上了更紧的紧箍咒。
穿不透应试教育的铜墙铁壁
钱报友孙维国:《指南》就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是儿童教育的回归,基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这种回归本身就是儿童教育理念的进步。儿童是一张白纸,怎样教育儿童事关儿童一生成长,然而,不得不直面的现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如同机械式的教育体制下,学习至上成为首要务,童真和天性被日渐消解,一个个计算器、一部部高级词典,在教育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不是家长不想践行《指南》,而是身不由己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左右,明知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可谁能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独善其身谁又能凭借个体之力改变这一大环境面对坚挺的应试教育体制,个体的反抗只能头破血流,家长只能随波逐流。
钱报友王军荣: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这样的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要追问的是,幼儿小学化倾向难道是因为缺乏成长标准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该过早小学化,该让孩子多些睡觉时间和玩乐时间,这一点家长是清楚的。可为何家长喜欢幼儿园小学化,就是因为害怕孩子跟不上。幼儿园不小学化,孩子就不认识字,就不会读拼音,到了小学,能跟上那些从小学化幼儿园中出来的孩子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因为家长有着浓厚的应试教育情结。
@哆啦小美Z:一方面要防止幼儿园小学化,一方面入小学还要考试,而且入了小学之后的拼音等基础知识学习一带而过。把小学问题解决好了才是关键! |
|